出品|三言财经
12月30日,在2021年的倒数第二天,被誉为“AI第一股”的商汤科技正式登陆港股。
上市首日股价大涨,盘中涨幅最高达22.08%。当天收盘,商汤的股价上涨7.27%,总市值近1400亿港元。
今日开盘商汤科技再度大涨,午间收盘涨幅33%,市值超过1800亿港元。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国AI创业公司就已开始奋力争夺“AI第一股”的名分,但两年过去了,走走停停,荆棘密布。
同样商汤的IPO之路也充满艰难险阻。今年8月份,商汤提交港股上市申请。11月22日,商汤便通过了港交所聆讯。
不过就在商汤科技原计划中的香港上市发行定价日,美国财政部将商汤列入“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的投资黑名单,商汤不得不推迟了IPO计划。但是仅过了一周,重新调整后的商汤再次启动全球招股,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挂牌。
“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在12月30日的上市致辞中这样说。
商汤打通资本闭环,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丝曙光。长远来看,人工智能行业或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改变世界的决定可能只需7秒”
商汤算是一家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技术公司。2014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的汤晓鸥教授创立商汤科技。
而联合创始人徐立、王晓刚等人就是从这一实验室中走出来的。
AI创业公司典型特征就是创世团队通常都是技术大咖,有深厚的学术氛围。
旷视于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杨沐三位创始人成立。他们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云从是从中科院孵化出来的,在业内有“AI国家队”之称。依图科技则是由纽约大学当研究员的朱珑以及时任阿里云技术总监林晨曦共同创立。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拥有40名教授带领研究工作及3593名技术研发人员,其中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选人。
在昨日的上市仪式中,徐立博士回忆起当年的创业情景。
徐立表示,“很难想象一群名校的毕业生在7年前选择加入了一个薪酬不高,连名字都未曾起好,甚至办公室都仅是一间商住两用房的创业公司”。
他开玩笑的说道,“要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从床到办公桌只需要7秒时间。”
在这群名校出身的技术男看来,没有什么比改变世界更令人兴奋,“为什么不亲手推动技术落地,去实现我们的梦想。而改变世界的决定可能只需要那7秒钟”。
而商汤给自己的使命就是: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
但是原创用在学术上可能会更受关注,但是放在商业领域原创技术却不一定有先发优势。
尤其是AI行业,很多技术创新缺少实际的应用场景,或者存在市场摸索和教育期。
那么,如何理解商汤的“坚持原创”的商业模式?
对此,徐立此前曾进行过详细阐释。他指出这里面其实蕴含三层意思:
1.做长期主义者,坚持投入原创 ;
2.投入创新强度要足够大,达到“逃逸速度” ;
3.从定义技术到定义行业,做引领者。
徐立表示,这三层意思是递进的。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对战略的指导,通常是资源配置和业务的取舍。“在研发上的长期重投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算力平台的布局和我们的使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一些业务,从传统商业逻辑上来看,目前还不能算成功,甚至有一些是失败的。但是它们确实重新定义、或者改变了产业和生活的方式,哪怕是一小部分,这就应当为我们所认可”。
从徐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汤并没有把视角放在快速商业变现这件事上,它要做的是重新定义、改变一个产业或生活。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AI创业公司都面临商业变现的难题,这根本上是由人工智能的产业特点决定的:先有持续的大规模的投入,再有商业模式。
前几年,在AI风口下,AI公司获得了大量融资。
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10月至今的10年中,中国AI行业共获得2169亿元人民币融资,97%发生在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之后,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启明创投、真格基金等。
而在上市前,商汤科技共计完成12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6.58亿元)。
不过这两年AI行业的融资事件明显减少,上市也是困难重重,不少AI企业还不断传出裁员、降薪的消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商汤上市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了。
而长久以来,AI行业中研发投入高、造血难导致长期大多数公司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AI创业公司极其渴望通过上市获得长久发展所需的资金,而商汤成功突围,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对AI创业公司的信心得到了恢复。
另外从财务数据看,商汤的研发、营收、亏损的组成结构正在不断优化,AI创业公司或将进入厚积薄发的快速成长阶段。
商汤财务结构优化
营收已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
研发持续增长
亏损在不断收窄
AI行业持续大额研发投入是导致亏损的最大原因。
而作为国内AI企业的龙头,商汤科技在营收和研发投入上都远超其他公司。
以2020年为例,商汤34.5亿元的营收超过云从、旷视、依图三家25亿元的总和。
商汤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0.3亿元、34.5亿元,16.52亿元,商汤营收已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最近半年同比增幅91.87%。
研发投入上,2018年至2020年,商汤研发投入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45.9%、63.3%、71.3%。2021年上半年商汤17.72亿元的研发投入,比当期营收高出1亿。过去三年半商汤累计研发投入近70亿元。
而好消息是,上述报告期内,商汤的对应净亏损分别为1.5亿元、11.6亿元、 7.1亿元,5.8亿元,同比在不断收窄。
此外,商汤现在的毛利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保持在70%以上。
AI行业需要长期主义者
商汤为AI时代打造基础设施
从成立以来,商汤便始终投入于原创技术研究,做到了很多行业第一。
比如,第一个将AI视觉算法准确率做到超过人;第一个在千万级别的人口城市实现地铁刷脸无感支付;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中,第一个提出“城市级搜索引擎”和“长尾场景”概念,现在已经成为上百个城市标配的客户需求。
早在2017年,商汤就实现了首个在雨天受控场景的纯视觉感知无人驾驶测试,成为第一个将中国原创技术输出海外顶尖车厂的中国企业。
在智慧医疗领域,商汤第一个开发出获得欧盟医疗器械CE认证的AI软件。还是第一个推出人工智能小学、初中、高中全套教材,开启了中国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新时代。
自2014年创办以来,商汤累计拿下70多个全球冠军,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拥有8000多项AI发明专利,在全球三大计算机视觉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全球排名第一。
正是在一个个原创技术研究加持下,不断增强了商汤的全栈式人工智能能力,涵盖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智能内容生成和智能内容增强等关键技术领域,同时包含 AI 芯片、AI 传感器及 AI 算力基础设施在内的关键能力。
目前,商汤集团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
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原来的单一方向、单一路线、逐渐向大规模参数的通用技术演变。
目前AI在一些头部需求上已经相当完善,但是长尾应用场景,如垃圾抛洒、粪车排放、单车违停等还难以实现完全覆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汤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
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可以看做是商汤最先进算法、算力和系统的集大成者。它由算力层、平台层和算法层三个部分组成。
SenseCore可以推动通用型技术的研发,能够全面解决长尾应用的需求问题,通过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的成本,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规模化的AI创新与赋能。
简单理解,类似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搜索信息,而SenseCore就是要构建物理空间数字化搜索引擎和推荐系统,加速AI落地,将AI应用送达城市管理、企业服务和个人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场景。
招股书显示,此次商汤上市募集的资金的60%用于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
而其中大头砸AI基础设施SenseCore,10%用于超算中心,10%用于AI芯片,15%用于模型能力提升。还有25%将投入技术模型、产品和产学研。
目前,商汤是AI行业亚洲收入第一的公司。在全球AI行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可能有更为领先的机会。
对于AI创业公司来说,持续的科研投入毒药又是解药,背后更重要的是耐心和方向。
市场上永远不缺少弄潮儿,但是能够在一个行业深耕而又不为眼前利益所影响的却不多。
商汤的上市给行业带来一丝曙光,但能做到商汤这样的有几个呢?
AI行业的大爆发时刻或许还需等待,所以且再等5年,看看这一波弄潮儿能造出个什么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