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发现,无论是“混”哪个圈子,说起来都离不开“卷”。
比如互联网圈现在“卷”大模型,自从GPT火了后,国内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然后现在大模型也开始“卷”价格。今年,各车企大佬纷纷开了直播,与网友互动,甭管大佬习惯不习惯这种新的与消费者沟通方式,这也是“卷”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今年年初,比亚迪旗下各个车型陆续推出了“荣耀版”,大幅降价,并引发行业降价潮。5月,比亚迪推出了百公里油耗仅2.9L的秦L和海豹06,且低配价格不到10万,不仅是把“卷价格”进行到底,更是让一众合资车企如坐针毡。”这里谈到的“卷”,实际上是形容国内汽车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形,不过一些观点也引发讨论。前不久,“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主办方代表发表观点称:“行业的竞争内卷太厉害了,所以我们如果这样的内卷,会把我们自己全球化的道路给堵死。”“如果说国外是一个有秩序竞争的一个市场的话,我们不要打破这个秩序,而是通过技术,通过更好的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番言论一出即引发争议,国内车企出海遇阻,真的是没有技术、内卷导致的吗?
出海之路会被“竞争内卷”堵死?
先来看上述发言人士的第一个观点,即所谓“内卷会堵死国内车企全球化道路”的说法。该观点的背景是针对近期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的问题所发表,其实还包括美国同样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施加关税问题一样,这本身其实是欧美的相关保护行为,但没想到却被其认为是国内车企“卷”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卷”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可能会被有意无意的将“卷”解释为一种动词,并将其引导至“恶性竞争”的结果上。实际上,汽车行业发展迅速,赛道内参与者众多,竞争者多,自然竞争就异常激烈,也就自然形成了“卷”,这里的“卷”其实是形容词。车企在高强度竞争下,有两条路走,一条是努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更具性价比、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另一种则是不择手段,以次充好,糊弄消费者。而在现实中,选择第二种的车企早就被淘汰了。那么,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最终结果就是各车企的产品性价比越来越高,花同一价格,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比过去更高的配置。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经常被网友和消费者调侃的一件小事,“冰箱彩电大沙发”几乎可以说走进了各个品牌的各个档位的车型中,几乎都成了全系标配。现在消费者可能花不到20万就能开走一辆带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汽车。这就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车企通过整合供应链,进行技术升级,降本增效,能够实现更高配置更低价格。放在过去,国内车企还“卷”不过外资车的时代,一辆外国品牌汽车,别说“冰箱彩电大沙发”了,随便加一个天窗、皮座椅等配置,价格就要上涨几万甚至十几万。而且外资车企加价也是家常便饭,配置一般的车,想买就必须加价,以至于导致部分车主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还到处宣传自己是加价买来的“xx”品牌汽车。所以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反而让国内消费者能以更低价格享受更高配置。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曾经买不起车的家庭也能够拥有一辆汽车。反而在曾经不那么“卷”的时代,外资车企攫取了巨额利润。回到全球化问题上,有的国家对中国电动汽车施加关税,核心逻辑是因为它们有汽车产业,当欧美汽车产业完全没有竞争优势时,只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和什么所谓“内卷”无关。我们没技术吗?
上述发言人士还指出,国内汽车企业应当通过技术,通过更好的汽车出海,而不是去打破“市场秩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企业可以说是遥遥领先,随便举几个例子都可以吊打一众国外品牌。比如仰望U8,搭载四电机,可以实现原地掉头、横向移动以及应急浮水。这些功能表面上看似乎有些“花活”,但它实际体现的是车辆强大的控制系统。仰望U8之前晒出的登顶必鲁图峰、还有之前仰望发布的U7雪地胎冲顶亚布力冰雪大跳台,都是技术力体现。还有长城的Hi4-T四驱混动、吉利的雷神混动,都是可圈可点的新能源技术。讽刺的是,曾经被夸赞成混动技术之王的丰田,如今也和比亚迪合作,开始在bZ3等新车型上搭载比亚迪的三电技术。而该人士关于“市场秩序”的说法更加可笑,自由贸易的概念本身就是欧美一直鼓吹的,国内车企出海等商业行为,也都是在各种合规框架下进行。如今,当我们的产品更具竞争优势,海外市场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又怎么成我们打破秩序了呢?内卷动了谁的蛋糕?
首先,这种言论很容易吸引眼球,对于不知情的受众,还真可能被其观点影响,也就有了流量来源。毕竟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些人更看重流量带来的收益。比如他一堆头衔中的“轩辕之学校长”,据了解,“轩辕之学”此前名为“轩辕大学”,并没有统招办学资质,还曾因使用“大学”名称被举报过涉嫌违规。另外,“轩辕之学”学费也非常高,报名费要近10万/年,讲课内容是召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高管报名入学,请主机厂领导讲课。
“办学”过程中,前后要为供应商、采购方等多方牵线搭桥,这对审计、内部管理严格的车企来说,还是很敏感的。还有“汽车x皮书论坛主席”、“xx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的title,还有自己的媒体。上面提到的“大学”和论坛、协会、媒体,全都是他旗下,生态圈很完整,模式很清晰。现如今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进一步挤压了外资车企生存空间。所以动了谁的蛋糕?背后谁气急败坏?懂得都懂。其实,汽车行业发展并不是“听不进去”不同的声音,只是要合理合法的监督,这样才能正向推动国内汽车产业健康发展。